二娃到来后的每个家庭都热热闹闹的,老人都说:“人齐了,人气很足啊!”两个孩子都是家里的宝贝,被大人呵护着,希望他们能相亲相爱,将来在成长路上有个伴。但是很多二娃家庭的纷争从来没有平息过,而且越演越烈。
1
二孩时代,他们在一个屋檐下相争是那么的正常,家长也不要时时刻刻被牵绊在这种关系里,孩子们一发生纠纷就一定要把所有事情都分出谁对谁错,以一个裁判者的身份分清事件、保持公平。这反而让家长身份更加复杂,也会把问题矛盾激化。
家长要允许两孩子之间产生摩擦,发出叫唤、哭赖、生气的声音,你只要在一旁控制局面静静观察就好。因为这些让你心生烦躁的声音反而是你在若干年以后觉得最美好的声音,这些让你担心的镜头往往是我们老了以后回忆的画面。
孩子们有自己的生存法则,他们吵架打架都是在试探这个家庭的“度”在哪里,他们很聪明地通过“可以”和“不可以”来分辨自己在家里的位置。孩子们都会察言观色,他们还会用小计谋利用父母来打压制约自己的兄弟姐妹。
所以家长们脑后都要有一双智慧的眼睛,心如明镜、明察秋毫,不能掉到孩子设计的坑里去。家长只要马上退出战场,把游戏规则定好,让他们自己衡量自己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这才是最合适的做法。
对于2半岁以下的孩子家长可以用简单的指令,让孩子明白哪些是家里允许的,哪些是家里不允许的。但是3岁以后的孩子一般都已经开始在试探家长底线了,所以家长要逐步把家规定出来,一来约束孩子的行为,二来提醒自己不要在原则上心软。
二孩相争,父母不用选择帮谁不帮谁,用规矩管理他们,这是很不错的方法。太随性的家庭管理只会让孩子讨厌父母,让兄弟姐妹情份淡薄。
制定的规矩要适合孩子需要,例如:
小丁丁喜欢在爸爸妈妈打电话时提要求,因为他有一次发现,父母在打电话时觉得他很烦,为了打发他便随意地允许他去看电视了。他尝到甜头后,以后父母打电话时他都在旁边提要求,他不断尝试,坚持不懈。这个时候爸爸妈妈的规矩是很有用的,制定适合他的规则,与他商量犯规的后果,让他知难而退。
所以家长制定的家规要适合孩子,而且要考虑得长远,制定一个可以长时间执行的规定,不要到后来自己打自己脸。家规不宜多,一个规则新制定了,让孩子消化一段时间,自己感觉已经差不多了,再去管理其他需要纠正的习惯。推荐一套童书(美),“行为教育之父”斯坦·博丹的《贝贝熊系列丛书》。
在中国,家规的制定已有几千年的历史,有一些家规让中国人完全接受,不知潜移默化了多少代中国人,已经上升到哲学文化程度。典型的国学著作有《弟子规》、《三字经》、《千字文》、《百家姓》,还有就是四书五经了。如果教育孩子时父母的力量不够,我们可以搬出这些老书让爷爷奶奶、外公外婆一起配合,用家族的为人处世之道引导孩子归队。(注:这个方法适合从孩子年龄很小的时候开始,家里的大人们都要统一思想。)
2
家里孩子多,就要让他们更早知道这世界没有绝对的公平,也不是另一个人消失,问题就解决了,而是像中国八卦图一样,有强有弱、有多与少、黑中有白、白中有黑,任何情况下都有对立和融合,都可以共存。
家庭关系要明确,爸爸妈妈再像朋友也必须保持监护人的家庭地位,所以爸爸妈妈有制定家规的权利:
1、不同的孩子有不同的要求,你们是独一无二的宝贝。
2、打架、吵架、气氛不友好时,身体有触碰都属于“打”的概念。
3、年龄阶段不同,允许的事情不同。
4、每个孩子的时间表是独一无二的。
5、哭闹、生气可以,你可以发泄你不满的情绪,但想解决问题还是要想想办法。
6、家人团结、平安才能面对难以解决的困难。
7、晚上睡觉前习惯问安,有助于解决当天恩怨,增加家庭感情。
老大和老二的关系很微妙,家长应了解之间的关系,切不可去踩地雷:
1、老大的地位不可动摇,大孩子在家庭中能力还是要强些,也起到主导作用。很多时候会干预弟弟妹妹的学习与生活,弟弟妹妹也因哥哥姐姐的大孩子形象而依赖。所以家长不能整天打压老大,让家庭失去平衡。
2、不要逼迫老大去照顾弟弟妹妹(因为他们会自发这么做),处处征询老大的意见,你愿不愿意帮我照看弟弟妹妹;你愿不愿意帮我们多背两瓶水;你愿不愿意花点时间陪弟弟讲英文故事……我们总是认为大的做什么小的就会学做什么,只要管好大的孩子,小的孩子就不用怎么操心了。这是家长错误的看法,因为大孩子懂事了,他们需要爸爸妈妈在意他,而不是使唤他。
3、两个孩子有矛盾时,家长先对哪位说话的次序很重要,先对大孩子说?还是先对小孩子说?还是对他们说?答案是:他们发生矛盾时,你要对他们一起说,把他们的利益捆绑在一起。例如:如果你们不知道谦让,那今天谁都没有电视看等等。
4、先告状和先哭的一方是不是委屈更大一些?答案是不一定的。家长平时要多了解孩子的性格,谁爱挑事、谁老实本分,家长心里要有一把称。
父母对孩子们的爱就像对自己的左手右手一样,都很重要。家长处理孩子们之间的关系,一碗水端平是很难,但是可以协调双方矛盾防止其扩大。家,就是一个小团体、小社会,“麻雀虽小,五脏俱全”。让孩子在我们爱的家庭里成长,能够学习如何去分享、去给予、去安慰、去关怀,这就是家长们需要忙乎一辈子的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