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贝起床了,已经7点钟了,我们要迟到了。”一位妈妈正在叫醒睡得正香的女儿。女儿并没有答应,而是翻过身去,继续睡觉。
“听到没有,已经7点钟了,赶快起床!”妈妈有一点焦虑。女儿不但不起床,还将被子往头上一盖,一副不想听的样子。
“我叫你起床,不然迟到了,老师批评你,我可不管!”妈妈开始有点发火了。
已经找好了早上穿的衣服,女儿仍然睡着一动不动,她忍不住了,顺手将找好的衣服往孩子身上一扔:“你给我起来!”语调高了8度,并掀开了女儿的被子。
女儿似乎被惊醒了,她揉着眼睛,全身无力的样子,还是没有想穿衣服的想法。
妈妈一手拉起女儿,一边将衣服快速地给女儿穿上,一边说:“每次都是这样,叫你昨天晚上早点睡觉就是不听……”
这是很多家长早上叫醒孩子的一幕,往往到最后是以妈妈的河东狮吼甚至动手、女儿的哭叫结束。
这只是一个场景,生活中这样的场景多得数不过来。
我们来看看,这位妈妈在叫醒孩子的过程中采用的方式。
1、刚开始,平静而温柔的语言——“宝贝起床了,已经7点钟了,我们要迟到了。”
2、接着,采用命令的口气——“听到没有,已经7点钟了,赶快起床!”
3、然后,采用惩罚的方式——“我叫你起床,不然迟到了,老师批评你,我可不管!”
4、而后,采用责备的语言——“每次都是这样,叫你昨天晚上早点睡觉就是不听,……”
5、最后,采用武力解决问题。
我想这是很多家长采用的最常见几种说话方式。先温柔地说,不行了就命令性地说,处罚性地说,责备地说,最后动用武力。
我们这一系列方式,在孩子面前已经见怪不怪了。
通常在感觉父母快要动用武力时,孩子才会慢吞吞地行动。而爸爸的做法,往往没有妈妈这样有耐心,他通常只有两步,第一步用命令式的语言,第二步便是武力。
家长常常为此很烦恼,毕竟催孩子起床只是一天的开始,生活中各类事情都让家长筋疲力尽。很多家长发现自己没有输在职场上,却输给了自家的熊孩子。
1
我们试着想一想,当有人用命令、惩罚或责备的语言要求我们做事情的时候,我们的感受是怎样的呢?
我们内心会想:“凭什么命令我、责备我?我又没有错,你越是责备我,我越是不听。”我们在此时,应对时通常采用的是防御机制,并产生抗拒。
以上面的例子来说,虽然女儿觉得妈妈叫她起床是怕她迟到,她是知道的,也觉得没有错。但她接受不了妈妈对她说话的语气和说话方式。
她会想:“你是妈妈就可以这样命令我吗?我即使做得不对,你就可以用盛气凌人的语言来说我吗?”
你会发现,孩子的情绪一旦上来,她要么正面以“顶嘴”的形式反抗,要么就是以不配合的方式反抗。所以你会发现你的方法根本没有效果。
而孩子的“顶嘴”也好,“不配合”也好,只会让家长火上浇油,于是家长继续将情绪以滚雪球的方式扔给孩子。最后,家长只能以武力解决,强制执行。但事后,家长又很自责。
2
有什么方式能解决问题,又不用这样精疲力尽呢?有!那就是“好好说话”!
首先,我们需要把孩子放在平等的位置,他们是我们的孩子,但并不表示我们可以以权威的态度来要求他们。
当我们知道孩子也有孩子的想法和需求,他们也有自己的决定权时,你在对待孩子的时候就会换一种方式。
其次,我们可以描述事实,并直接表达自己的感受,而不是因为我们过度焦虑而通过愤怒让孩子感受我们的感受。
比如上面这个例子,我们可以转换一种方式来说:“宝贝,妈妈看到已经7点钟了,妈妈很担心你会迟到。”
同样是一句话,你会发现这样的沟通,让孩子感受到的是妈妈的关心,而不是责备。
再次,我们把孩子事情的决定权交给孩子。还是以上面的这个例子为例,你可以说:“宝贝,时间已经7点钟了,看样子我们可能会迟到了,你看我们是不是加快一点速度?”
也许有些妈妈会说,如果这样问,孩子不加快速度那要怎么办?
没有关系,迟到了就迟到了,你仍然送到去学校,因为迟到,他被老师批评了,他自然知道下次要提前睡觉,加快起床的速度。
最后,我们需要了解孩子的需求。我们常常并不了解孩子的需求,而一味地觉得那就是“顶嘴”,从而采用更加暴力的方式来应对孩子。如果我们不了解,我们可以直接问。
比如:“宝贝,你是昨晚睡太晚所以太困了,想再休息一下吗?”如果孩子确认,那你可以提问:“宝贝,那你想想,我们有没有好的办法,又可以不迟到,又可以多睡一会儿呢?”
你会发现,当你“好好说话”时,孩子才愿意和你说话,也让你更了解孩子,读懂孩子。当你“好好说话”时,孩子也会变得能听进你讲的话,即使因为她自己的决定而被老师批评,她也愿意去承担责任。